流域學習與埔里流域知識學高中營

講者:國立暨南國際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教師、南投水環境關懷聯盟召集人 吳美育

講題:流域學習與埔里流域知識學高中營

摘要:

南投埔里具有豐沛的水資源,高中營由埔里的水與生活產業,河相、水文、生態與生活產業四大元素所組成,並邀請深耕流域議題的在地夥伴作為講師與隊輔,更安排現地勘查如實際走訪杷城大排進行水質監測,認識埔里一新里的台灣特有種白魚,同學更穿著青蛙裝實際下水協助維護生態池。透過世界咖啡館的討論設計,扮演多元利害關係人,了解南港溪牛相觸河堤的議題多元面向,最後由同學綜整三天營隊所學,集結為進行小組任務發表。

內文:

我是學校高中優質化的承辦老師,2022年暑假在全國社區大學促進會與國教署高中優質化計畫支援下,暨大附中規劃埔里流域知識營,讓高中學生帶走讀河川了解在地環境。教學數年,我發覺現今的課程架構下,學生很少有機會實地接觸周遭的環境。雖然講到埔里大家都會講,好山、好水,但同學其實只覺得好無聊,也發現在環境如此美好具特色的南投縣,在地學生對對於環境關懷並不認識自然也無感。

111年8日,在全國社區大學促進會全力協助下,暨大附中接續宜蘭高中,辦理流域學校。三天兩課的課程中,安排數場豐富的專題講座,如自然地理與河相學的專業知識課程、埔里老樹歷史以及水質檢測與河溪魚類生態調查等等,為因應108課綱素養與探究的精神,營隊也準備河川、水資源與經濟產業的現地勘查與實作探究,讓同學實際去到一新里穿青蛙裝下水協助清理生態池,從過程中學員可以意識到在地的農業跟他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在社會領域方面我們也透過「世界咖啡館」的模式進行水利工程利害關係人的討論。探討各地河川或是水患防治政策中是各個利害關係人的立場,例如:比較在意生態的人跟注重農產的人,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想法。我本身是公民與社會科教師,發現學校的南港溪在97年時因風災淹水,河灘地上種植筊白筍農民向政府陳情,要求整治河川。這樣的工程真的是妥當的嗎?當地居民為什麼需要這樣的工程?這件事到底跟環境有沒有關係?於是我們開始探討興建水泥堤防會有什麼影響?這段河堤其實是農民陳情而興建,所以利害關係人其實是對立的,我們重視生態友善環境的會覺得水泥河堤其實是有問題的,但另外一派農民認為有這個水泥河堤比較乾淨。

除了在學校以流域學校方式推動環境知識以外,在埔里,我與幾位年青朋友籌組「南投水環境關懷聯盟」,長期關注南投的河川公共工程。因為在暨大附中旁邊第三河川局在南港溪以百年防洪標準預計分三階段興建河堤束縮水道,第一段已經完工了,完工後我們認為在極端氣候下的現今,這樣束縮水道,反而增加水患的風險。當我們對河川局提出這個危機或反思時,在配合現今的逕流分擔、出流管制及在地溢洪之新思維,第三河川局經評估後,也想提出後段河堤的變更設計例如:友善環境、NBS及開口式河堤等等新的水利思維。然而為何要從六公尺河堤改變成開口式河堤,這是一個很有新的河川治理思為。所以我除了在高中校園內辦理各式講座,也籌組NGO與政府對話並做居民的環境教育。除了河川走讀與調查外,也就辦理線上的河川講堂,與民眾討論到底要不要興建這些河堤?

所以我們肩負一個任務,是在農民與政府之間做一個協調,我們站在兩個利害關係人之間。蓋了河堤就不淹水嗎?我們開始去爬梳事實現象去告訴農民,慢慢地也帶同學去了解要蓋的是什麼工程,溝通過程裡,農民提出第一個問題就是:「我的農地會不會被徵收?有沒有被徵收?」,但我今天帶著同學去做調查會有所不同,因為土地有沒有被徵收影響的是未來這些孩子,今天河川徵收關乎利益,但未來的河川是這些孩子要去面臨的問題。

回到教育層面,近年108課綱希望讓老師可以把觸角往外延伸,我也開始帶同學以河川水質做專題研究。例如南港溪從愛蘭橋後到太陽廟中間,上游是鎮民的污水大排水溝,但到過了愛蘭橋後,反而沒外污水排入,經過愛蘭濕地,水質如何?我帶著學生探究這段濕地的水質是否有自淨的功能?因此所以學生我們每個月就拿桶子在兩段橋間的濕地,撈水做水質檢測,此外也有學在結合社區議題進行研究,了解埔里特有種台灣白魚的因為人為開發、農業搶水所面臨的生存威脅。能應用生活圈的知識認識環境,都比從課本上習得生活以外的知識來的有用。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相關文章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