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者:竹塹社大林宗儒校長
摘要:
舊港島是頭前溪出海口的河中島,在地人鮮少知道。作為清代五大港口,舊港島有豐富的環境和文史資源,自2019年起辦理第一場工作坊後,歷年來社大與許多在地團體合作,舉辦一系列活動,如培力在地說書人、環島馬拉松賽等等,期待以「玩」的概念,讓民眾親身接觸水與土地,與流域產稱連結共鳴。並使用GIS系統盤點資源使其易於呈現,推薦社區GIS地圖對於流域經營之便利。而今年起也將成立社區教育基地「島港風巢」,進行更強力的行動,期待以「溫柔」的態度對待城市、水與人。
全文:
今天分享我們的守護組織與頭前溪推動的行動,除了竹塹社區大學之外,在地也有許多守護團體。頭前溪舊港島是一個河中島,它的位置上面是竹北,下面是新竹市,新竹在地市民可能20年來都不知道舊港島在哪裡,參與我們活動時才知道「啊!原來在這邊」。舊港島身為沙洲,如同臺北的社子島一樣有著限建令。導致島上最大的產業就是養雞場跟資源回收廠,連鎖超商亦不願進駐,沒有任何雜貨店商店。島上留下來的居民全是七八十歲高齡,捕魚挖石蚵為業,第二代大多在外地打拼。因此需要有團隊人馬願意跟時間賽跑,紀錄過往的輝煌,補上新竹發展史缺漏的拼圖,並以此為基礎,發展出屬於舊港島未來的榮景。
竹塹長期蹲點且關心在地新竹市頭前溪,一直很希望民眾來到頭前溪時,除認識水外,更可以接觸到水,才有辦法更緊密的去跟頭前溪鏈接。竹塹接觸水文可追朔到2013年開始,當年我們成立隆恩圳的水巡守隊,舉辦一些活動。2018年加入流域學校,開啟隨水走新竹的過程。2019 年參與新竹市我們要喝乾淨水公投,與其他在地團體一同合作。2021 年於公參週舉辦一系列水圳的走讀活動,2022年擴大整體頭前溪的調查,延伸至頭前溪各支流、開拓烏瓦窯圳水文。竹塹社大2023年有六大專案推動主軸,我們將主軸品牌化,其中就有三個和水有關的品牌,包含了「流域學校、隨水走新竹、島港豐巢」分別都有不同的任務與需要。島港豐巢是我們今年鏈接流域水文重要的據點,更是一個實踐地方創生的基地,我們利用人類學調查做為方法論和社會教育的手段來解決流域問題,以實際行動帶領民眾碰水、摸水,讓民眾與水產生共鳴。
竹塹身為台灣前五大港,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五竹塹,保存了日據時代的報關所等具歷史的建築物,文化底蘊很豐厚,只是沒人知道舊港島,很可惜。另外,舊港有一種特殊拆鰻墩疊鰻墩技術,是早期台灣漁民捕鰻方式有別以往;再者,二河局在舊港島做了一些防洪設施,符號可見是很好的與民眾溝通的防洪教育實境教材,具備深厚的教育底蘊。2022年竹塹社大進行一系列調查與活動,發現舊港島呈現四層地景表徵,第一層文史聚落層在舊港島中間,第二層是環島步道層,第三個是二河局在外圍有做相關的防洪教育層,甚至也得過金質獎,第四個是環境生態層,候鳥與生態都很豐富。
有了好的場域就需要一個好系統或資料庫來協助,我們一開始想說用excel、word來進行紀錄,最後透過全促會的媒合,我們利用群眾標注(系統),將舊港島各大小符號全部標出來,並進行內容的撰寫以及後續的維護。再者,我們與當地居民進行訪談並撰寫耆老故事,過程鏈接張智傑老師所分享的社區GIS地圖(系統)進行整理,解決了我們對於在地符號的存入、整理與分享的困擾。就因為有了這二套系統我們在社區導覽時只要打開平板中社區GIS地圖,就很清楚知道社區符號的位置、流域水文及在地歷史脈絡,使用上相當好用。
接續分享新竹頭前溪舊港島守護組織,對於竹塹社大來說在地守護一點也不孤單,我們以聯盟的方式推進,第一個是舊港里里長,里長有在地很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在地資源;其二,第二河局提供防洪知識與實務教育;其三,荒野保護協會提供環境教育與生態調查,其四,我們鏈結勞動力發展署提供團隊執行人力;其五,海洋署提供我們活動、課程與調查所需經費;其六,我們與學術單位台師大與中華大學合作在地文史調查等。因為我們有了共同守護的目標,形成頭前溪守護網絡。2023年共同目標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成立舊港島教育中心(島港豐巢),以防洪、文史和生態為主軸傳遞在地知識。另外,我們發現一件很重要的事,在地沒有一個守護團隊在裡面蹲點的話,推動議題有很多阻礙。第二個部分我們將協助在地完成文史、防洪與生態資料的整理。第三我們利用大型生態博物館的模式提供被動式導覽與走讀,以及提供主動式民眾凝視的過程。再者,我們舉辦社會教育課程,透過課程引入舊港島,預計會辦108小時以上課程,今年也將嘗試性舉辦一個河川跟文史關係的音樂祭典活動。最後,我們也將培力在地說書人,讓在地人講自己的故事,另外一部分團隊將分工將定期淨灘、舉辦辦潮間帶自然觀察、鳥類普查、漁民漁獲量調查,以及進行頭前溪出海口水質檢測等。
「人蓋起城市,城市應該待人溫柔」,這溫柔就是對於城市、水與人的溫柔。頭前溪舊港島是新竹市唯一的離島,由於地勢低窪以致防洪限建令影響了當地的發展,但也因交通路徑與移動方式的獨立,培育出自身獨特風土(terroir)。當地人眼中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甚至粗礪沒落的場所設施,偏偏正是吸引遊人玩賞探索的誘因,也正是這座沙洲島的靈魂所在。現今的舊港里,是生態愛好者,觀賞候鳥紀錄的秘境,也是一個每到周末就能看到成排釣竿的釣魚天堂,常能看到三五人聚在釣竿前話家常。未來將舊港島上的文史技藝,進行文史盤點(建築器物)與技藝盤點(職人匠師),全面性收集文史技藝資料,建構地方知識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