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流域智庫沙龍Ⅲ】陳建志&黃志雄-蘭陽平原最後一段野溪_大湖溪植物調查分享

到溪邊時,你是否曾注意過兩旁的植物?好像常常看見,卻不知道它們是誰—

常常經過的河溪要被整治了,想要留下一些紀錄,卻不知道從何著手—

關心環境教育,想了解如何讓下一代認識自然溪流,卻不知道該怎麼做—

羅東社大植物班陳建志老師與黃武雄資深學員,將分享他們在大湖溪所做的植物調查與標本製作的經驗,邀請你一起來交流。

107年,宜蘭河的支流「大湖溪」計畫進行整治,當地關心環境的夥伴發現原來蘭陽平原有這樣一條樣貌自然的溪流。羅東社大植物班陳建志老師開始帶著學員在大湖溪兩岸進行植物調查,將累積的調查資料製作成植被地圖與數據,提供規劃設計單位作為治理時的參考,希望盡可能地留下大湖溪的自然樣貌。今年,利澤國中的學生一起加入調查,除了紀錄植物的種類,也學習繪製圖鑑、採集植物製作標本,最後舉辦了巡迴宜蘭的「看不見的溪林-蘭陽平原最後一段野溪」成果展覽。

大湖溪有哪些植物?它們是「珍貴」還是「平凡」?如何捲動學生關心溪流環境,除了植物調查外還製作標本,最後甚至辦了展覽?在12/7晚上,一起來看看一條自然的溪流所發生的精彩故事。

 【講者】羅東社區大學植物賞析高級班 陳建志老師、黃志雄資深學員

【時間】2020/12/7(一) 19:00-21:00

【地點】浮光書店—閣樓區

【活動簡記】

陳建志老師帶著利澤國中生一起到大湖溪作植物調查,實際走入溪邊,量測樹圍、觀察植物樣態,除了調查外還繪製植物圖鑑,集結成冊發行精美的繪本。在繪製的過程中,老師也會教導學生觀察植物葉片的形態,力求真實呈現植物的樣子。

除了國中生外,陳老師平常帶著社大植物班長期在宜蘭進行植物調查,其中黃武雄學員即是透過這些年跟著老師,逐漸產生濃厚的興趣,而開始研究植物標本的製作,依據台灣的氣候條件而研發出獨特的標本乾燥技術,保持葉面的顏色。此外,黃學員認為,標本是植物另一段生命的開始,故未使用化學定色,可以看到標本由綠色,慢慢轉為褐色的過程,象徵著生命的轉變。

最後,陳老師透過一張張植物的照片,帶領我們認識千變萬幻的「葉子」,怎麼樣算是一片葉子?迥異的形狀背後分別有著甚麼意涵?陳老師拋出許多從未想過的問題,激起現場熱烈的討論和互動,像是在真的在社大上了一堂精彩的植物賞析課。

相關文章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