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宜蘭惜溪聯盟康芳銘召集人
一、濱溪帶在河川生態及生態系服務的重要性
濱溪帶為溪流的濱水帶。濱水帶是介於陸地以及水體的中間地帶。在此區域生長之植物便稱作濱水帶植物。由於濱水帶對於土壤保育、生物多樣性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在自然環境保育以及對人類生活環境的生態系服務也都被高度重視。濱水帶有許多形式,像是泥灘地、短草地、高莖草叢、灌叢、演替林地、草澤濕地,也可以是裸露的沙地、卵礫石灘或岩地。
濱溪帶是溪流在不同豐枯水位水/陸域營養份移動的場域,為水陸域及兩棲生物覓食、繁衍及躲藏的共同生物棲所,呈現其移動的生命史軌跡。濱溪帶承接陸域岸際植物的倒木殘材落葉落枝所輸入的有機質,增加水域的營養基礎,形成多樣多層次食物網生態系統。濱溪帶也是溪流在豐枯水期水位變化的過程地表水與地下水交替補注的過渡帶,蘊含於溪床及岸際的伏流水為枯水期極為重要的備援水資源。
濱溪植物伸展的枝葉形成遮蔭,進而調節水溫,並抑制藻華,維持水中溶氧;更可吸附來自灘地人為使用帶來的汙染物質,形成緩衝帶,淨化溪流水質。濱溪植被覆蓋裸露地表,減少風沙揚塵對周遭農作及聚落的危害。
洪泛期間濱溪植叢成為擾流消能的軟結構,削弱水流對岸際的沖刷力量,穩定河道,減緩漫地流,減少土壤沖蝕流入。
二、濱溪帶的現況探討及分析
濱溪帶的現況盤查為小尺度更詳細的河川情勢調查,包含水陸域動物、
濱溪植被(含強勢入侵外來種)的物種及分布區域調查;流路、河相、豐枯水期水位、流速、重現期距洪水位等水文資料調查;土壤及河床底質調查;水質(含汙染源)調查及人為使用型態及分布區域調查。
透過上述水文、生態及土壤底質的資料收集、調查、套疊,分析關注物種棲地、植被自然度,指認生態敏感關注區域。
三、濱溪帶的變動及擾動
在不同型態的河川及不同時期的河川演替過程,呈現完全不同的濱溪帶樣貌及動態的分布區位。濱溪帶的型態及分布由河川區域範圍內自然營力改變、破壞與保全、修復的社會趨力交互作用所決定。自然營力造成變動包含植被的自然演替、常時水位豐枯變化、土壤及河床底質濕度溫度季節變化;非自然改變的自然破壞包含颱洪、乾旱的極端氣候衝擊及強勢外來種植栽入侵威脅,人為破壞則主要來自防災治理、疏濬、環境營造等工程擾動及農耕、安全維護等人為使用需求,及除草、疏伐、整地等不當環境管理所造成的破壞。
濱溪帶因法規,政策制度及工程生態檢核機制的缺漏,屢出現人為破壞事件而受社會關注。亟需從制度面思考如何開始落實濱溪帶的管理、保全或修復。
四、濱溪帶的保全、修復及管理程序
濱溪帶的變動及保全、修復及管理程序可歸納為以下三種樣態,分別以不同的修復或管理程序進行保全及復育措施:
(一)自然變動不擾動
前述的自然營力造成的河川生態環境變動均為濱溪生態系自然演替的生命過程,在未受工程擾動、自然災害及人為使用擾動前,不論是何種型態的濱溪帶均需謹慎地進行既有生態系的保全及撫育,包含防止及去除不當人為使用、強勢外來種移除、既存林疏伐、移植、病蟲害防治及持續的生態、水質水量監測。
(二)工程擾動
普遍的工程擾動包含治理/防減災工程、疏濬工程、水環境營造工程…等。工程擾動為濱溪帶破壞最常見的樣態,往往造成濱溪生態難以回復的傷害。目前被動的把關機制即為生態檢核,工程是否規避生態檢核機制及生態檢核是否執行到位,在工程生命週期各階段的生態檢核成效都是決定濱溪生態是否獲得保全的關鍵,包含提案階段的現況資料收集及調查、生態關注區域指認;規劃設計階段的保育對策研擬;施工階段的保育措施執行及異常狀況處理;維管階段的棲地品質監測及生態課題分析。
其中又以施工階段的生態檢核執行最為關鍵,若施工期間發生生態異常狀況,造成較嚴重的生態擾動(如大湖溪防減災工程案例),可能須先停工避免繼續破壞,並於適當時間啟動生態系修復及補償(救)措施,包含地形、河相修復、保育物種搶救及棲地修復、原生先驅植物補植,同時進行強勢外來種抑制。
若生態檢核執行確實,施工後仍維持良好的濱溪棲地品質,工程維管階段以後則比照不擾動的濱溪生態系進行既有生態系的保全及撫育工作。
(三)自然災害及非工程人為擾動
包含洪旱、風災、農耕、強勢外來種入侵、占用、環境整理….等各種擾動樣態,其中非工程人為擾動也可能造成大規模的濱溪植被破壞(如北港溪高灘地高莖雜木剷除及環境整理、濁水溪集鹿大橋上游右岸河川公地地上物清除及整地作業案例),雖然環境整理作業依規定無須進行生態檢核,然而大範圍的濱溪植被剷除對棲地生態影響至鉅,一旦發生建議仍須比照工程擾動後啟動生態系修復及補償(救)措施。
濱溪生態系的保全、撫育及修復、補償(救)均需由政府相關保育部門公公協力,及與民間團體公私協力才能避免濱溪生態的破壞及劣化,較積極、長期的作為仍需進行濱溪生態系的長期維護管理及棲地生物多樣性的增益措施,包含水陸域(關注物種)棲地復育、河相復育、強勢外來種抑制、原生植物(中後期演替階段)補植、環境流量維持、水質改善等,及應同步進行的環教場域建置。
五、濱溪帶的保全與修復
濱溪帶的保全、修復為河川復育行動的重要環節之一。完整的河川復育需由相關政府部門的保育計畫執行、政策法規的調整改變,公民團體在河川水質改善、水資源管理及生態議題的倡議行動,以及學校、民間團體環境教育推動、社區組織的維護管理行動等多面向的社會趨力,公私協力共同捲動。
六、濱溪帶的擾動/破壞案例檢討及補救措施
以水利署所管轄的中央管河川,近幾年較受社會關注的濱溪帶破壞案例,分別為一河分署的大湖溪防減災第二期工程、五河分署的北港溪高灘地高莖雜木剷除及環境整理作業及四河分署的濁水溪集鹿大橋上游右岸河川公地地上物清除及整地作業。
以下由這些案例探討濱溪帶的破壞及補救作為
(一)大湖溪防減災二工區工程
大湖溪原有90餘年幾乎未曾變動的濱溪次生林,2021年底至2022年初,鼻仔頭橋至員芳橋之間的大湖溪左岸,因防減災工程堤防及防汛道路施工土方需求及清除外來種植栽的作業疏失,導致濱溪帶土堤及植栽遭受大規模破壞,灘地裸露,生物棲地遭受嚴重破壞。
破壞後由一河分署邀集專家學者及在地NGO研商補救措施,除補植先驅原生喬木外,亦進行以「多種類、高密度」種植中晚期演替樹種,加速演替之 「宮脇氏生態造林」抑制外來種。
(二)北港溪高灘地高莖雜木剷除及環境整理作業
北港溪牛墟市集至上游女兒橋下游堤段,五河分署於2019年完成「北港溪魅力河段環境營造工程」,2023年5月間五河分署以環境髒亂、治安維護、影響通洪及清除強勢外來種植栽為由清除約7公頃濱溪及高灘地植被,施作前未作植被現況盤查、生態敏感關注區域指認,未作生態檢核,亦未進行社會溝通,引發輿論關注NGO撻伐後,五河分署允諾「後續將於適當區域搭配種植原生樹種,及辦理類似作業前將辦理生態檢核,必要時邀集專家學者提供建議,在生態、防洪及文資等多重面相皆可兼顧前提下,擇取各方面平衡及衝擊度最低之友善管理作法」。
(三)濁水溪集鹿大橋上游右岸河川公地地上物清除及整地作業
濁水溪集鹿大橋上游右岸,四河分署於2024年5月間因民眾於河川公地提出河川區域種植作物申請,四河分署依法發給種植許可書後,因河川公地上銀合歡生長迅速有影響通洪之虞,進行濱溪高灘地約20公頃之地上物清除及整地作業,施作前未作植被現況盤查、生態敏感關注區域指認,未作生態檢核,亦未進行社會溝通,引發輿論關注後四河分署邀集專家學者及相關人員召開討論會議允諾:
「1.與會之申請人(利害關係人)均願意鄰近濱溪帶一定範圍,退讓已獲許可種植的高灘地,保留生態通道及棲地配合給石虎等野生動物。
2.申請人也承諾種植行為應符合河川區域種植規定之限制,並朝友善種植方式辦理。
3.各界之相關意見將由河川分署擬訂河川環境管理計畫時納入研議,希冀在河防安全前提下能兼顧河川環境與河川區域內土地之明智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