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者:曾文社大黃瓊恩主任
摘要
曾文社大長期關注曾文溪流域議題,自2020年辦理水圳論壇開始,有感於流域議題的重要性,因此想透過媒體推廣,開始積極尋求資深媒體人指導,並到公共電視台參訪,陸續辦理工作坊,學習報導製作、地方知識學與推廣媒體素養。通過兩年來的努力,產出超過190篇影片報導,並在公視peopo平台上累積獲得超過70萬次閱覽量。報導主題涵蓋流域、人物專訪、歷史文化、地方知識、農業和社區議題等多個方面。其中,特別整理出與曾文溪流域相關的50篇報導。公民記者不僅在學習中受益良多,且許多成果也獲得其他媒體的引用。許多在地公民記者更整合自身成長經驗並訪談耆老,做出獨特的深度報導。近年來,不僅關注曾文溪流域,還報導近期的大地藝術季,期待透過媒體,讓更多人看見在地珍貴的文史資源。
內文
真理大學自2005年開始承辦曾文社區大學,服務區域範圍為麻豆、下營、六甲、官田、大內、玉井、楠西等七個行政區域,為兼顧社區的需求與發展,同時培養社區居民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我們「以人為本,發展社區特色,進行友善農業與流域經營,達到生態與環境永續」作為辦學理念。同時也配合聯合國於2016年正式啟動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將目標6淨水及衛生、目標7可負擔的潔淨能源、目標12負責任的生產消費循環、目標13氣候行動以及目標14保育海洋生態等涉及水資源與促進永續農業發展、減少農藥使用等議題作為課程規劃目標,推動友善耕作並朝向土地永續發展的理想邁進。祈使曾文社區大學成為兼具自然與人文素養的農村型社區大學,達到「常民與河海共生,農村與環境共榮」的願景。
曾文溪為曾文社區大學服務區內重要的河川,是台灣第四大河川,全長大約138公里,早期曾文溪改道頻繁,大水時常造成人民生命與財產損害,而曾文水庫供給了嘉南平原穩定的水源,但同時也使曾文溪產生了變化,水庫對土沙的攔截、曾文溪下游泥沙的流失與不斷後退的海岸線,這些都是一環扣著一環的。
曾文社大認為,水是曾文溪流域最重要的資源之一,因此在水域經營與保育方面積極投入,推動水圳論壇、工作坊、說書會等活動,並且持續開課、踏查與製作影片,希望透過多元的方式讓在地的文化與生態更有價值。
在2020年,曾文社大持續推動流域保育的理念,並且藉由舉辦培力工作坊來提升自身的媒體素養,並邀請公視資深媒體人王健雄來分享經驗。此外,社大也到公共電視台參訪,深入了解公共電視的運作,並且與王健雄老師建立起密切的合作關係,王老師推薦資深公民記者許譽騰老師來指導社大的公民新聞實作。隨著社大的持續推動,曾文社大於2020年底成立了公民新聞社,產出超過190篇影片報導,並在公視peopo平台上累積獲得超過70萬次閱覽量。報導主題涵蓋流域、人物專訪、歷史文化、地方知識、農業和社區議題等多個方面。
在公民新聞每一篇報導的背後都有公民記者的邏輯思維和歷練。社大透過走讀曾文溪流域,公民記者可以深入了解當地的環境、文化和歷史,發掘其中的故事和價值。有些公民記者透過整理小時候的回憶、訪問耆老、公所區長等相關人士,深入了解所報導主題的背景和脈絡做深度報導。這些工作不僅需要公民記者具備探究精神,更需要他們具備耐心、細心和敏銳的洞察力。
在走讀過程中,公民記者需要仔細觀察周遭的一切,從中發現新聞線索。例如,在走訪曾文溪時,公民記者發現過去曾經有多次改道的歷史,進而探討其中的原因和影響。目前已約有50篇與曾文溪流域相關的報導,不僅能夠讓讀者了解曾文溪的歷史,更能夠提醒社會對於河川生態的保護。
公民記者使用影音說故事的方式進行報導,生動地呈現故事情節,也能夠融入當地文化和歷史元素,讓讀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隨著公民記者的不斷成長,也開始嘗試其他報導方式,如加入空拍畫面,在報導方式上的多樣性不僅能夠讓公民記者有更多的嘗試和挑戰,也能夠讓讀者有更多元的閱讀體驗。
在培力公民記者的過程中,公民新聞社也著重於社群建立,公民記者們可以彼此交流、分享報導經驗和學習心得,不僅能夠互相支持,更能夠建立一個良好的新聞產製系統。此外,也舉辦各種活動,例如新聞工作坊、座談會和編輯會議等,讓公民記者有更多的學習和交流機會。 經由曾文社大公民新聞記者們持續努力,不僅提升社區的知名度,也更能夠發揮社區教育的角色,讓社區的公民更加活躍參與。透過媒體的宣傳與推廣,讓更多人能夠認識在地的文化資源與流域議題,並且促進社區對於水域保育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