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度的流域學校研討會,今年有三大主軸:首先,在流域守護行動的重要知識與方法上,去年我們邀請流域學校成員夥伴在疫情期間,透過線上走讀,串連流域地圖,今年,我們邀請智紳數位文化事業公司執行長兼技術總監張智傑老師,介紹社區GIS的意義與其功能效益,希望有助於建置流域調查資料線上協作平台,進而凝聚地方社群。
此外,今年研討會持續深化流域地景的認識與方法論,邀請台三線藝術季學校馮天蔚老師分享日本名水百選與客庄水文化地景,如何透過名水百選引動民眾對於水景的認同,進而產生維護水景的動力,以及台灣客庄洗衫堀的豐富內涵與重要價值。
最後,我們在曾文溪大地藝術季的尾聲,邀請大家一起聚會、走春,特別規劃Mattauw大地藝術季的專題講座與導覽,邀請龔卓軍總策展人與洪榆橙策展人分享倡議型藝術季與曾文溪流域行動,並深度導覽走訪Mattauw大地藝術季展區。
聯盟夥伴間的經驗交流與對話是流域學校研討會的核心精神,邀請全台流域社群夥伴分享守護流域行動與經驗,持續推進台灣河溪多元想像與行動方案。
Table of Contents
Toggle辦理時間
2023年1月28日(六)10:30-18:30(10:00-10:30報到)
地點
總爺藝文中心中山堂,台南市麻豆區104號
參與人數
實體共計110人參與。
研討會流程
時間 | 內容 | 主持人/分享人 | |
09:30-10:30 | 去程車程(嘉義高鐵站–總爺藝文中心中山堂) | ||
10:30-10:40 | 開場引言 |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楊志彬秘書長 | |
專題講座一 | |||
10:40-11:30 | 社區GIS-流域生活地圖的開展 | 智紳數位文化事業公司張智傑執行長兼技術總監 | |
11:30-12:20 | 日本名水百選與客庄水文化地景 | 台三線藝術季學校馮天蔚計畫主持人 | |
12:20-13:20 | 午餐 | ||
流域學校夥伴分享與交流 | |||
13:20-14:40 | 流域學校行動經驗分享(每位講者分享10mins) | 後山采風工作室 張振岳顧問-花蓮鱉溪流域集資計畫竹塹社大 林宗儒校長-新竹頭前溪舊港島守護組織暨大附中 吳美育老師-流域學習與埔里流域知識學高中營EIET遊戲解說營 鄭清海執行長-以遊戲、DIY玩出環境教育的新視野大茅埔調查團 吳哲銘團長-在地產業×生態×信仰的永續里山客庄實踐曾文社大 黃瓊恩主任-公民新聞社行動經驗 | |
14:40-15:20 | 小組交流與綜合討論 |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楊志彬秘書長 | |
15:20-15:30 | 中場休息 | ||
專題講座二 Mattauw大地藝術季 | |||
15:30-16:30 | 【總爺展區】Mattauw大地藝術季導覽 | Mattauw大地藝術季龔卓軍總策展人、洪榆橙策展人 | |
16:30-16:50 | 交通(總爺展區–渡拔展區) | ||
16:50-17:40 | 【渡拔展區】Mattauw大地藝術季導覽與室內座談 | Mattauw大地藝術季龔卓軍總策展人、洪榆橙策展人 | |
17:40-18:00 | 交通(渡拔展區–大隆田展區) | ||
18:00-18:30 | 【大隆田展區】Mattauw大地藝術季導覽 | Mattauw大地藝術季龔卓軍總策展人 | |
18:30-19:30 | 回程車程(大隆田展區–嘉義高鐵站) |
研討會紀要
上午兩則專題演講帶出今年流域學校聯盟期待邀請聯盟夥伴一同推進的兩個軸線。其一,社區GIS。由智紳數位文化事業公司 張智傑 執行長向大家介紹。GIS的概念與技術進步很快,在現代生活中提供各式各樣強大的服務。過往許多關心流域的夥伴為著各式各樣的目的,累積了許多資料,而這些資料如何被收集、儲存,以至未來的提取、使用?透過社區GIS與數位走讀,使地方知識三化(數位化、資料庫化、空間化)是一個可能的做法。
而社區GIS是一個由下而上建置資料平台的方法論及技術。其「去中心化」的核心精神,注重以地方為主體,提升地方於在地知識的建置當中的話語權,同時也透過協作能力實踐公民科學。
在實際操作上,則可由故事地圖、地方生活地圖的建置,作為流域走讀的基礎,而後則可視情形及需要,發展數位創生 / 地方主題地圖。藉由重新梳理、盤點地方知識與文化,進而轉譯與再現。今年,流域學校將持續與張智傑老師協力,透過工作坊、地圖實作,逐步發展流域生活的社區GIS,期待逐步於各地同步或接力協作,一步一腳印開展至每一條河川。
其二,台三線藝術學校 馮天蔚 計畫主持人,則從長年研究客家洗衣坑的觀察中,點出地景、水質水量、工程介入的變遷,其中人與水互動的描述極具生活感,進而連結至水文化的考察及深化。
水在我們的生活中極為重要,從過去到現在,在生活中連結信仰與自然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人與水的交互作用無所不在。郡上八幡提出「水緣空間」的概念,即人跟水連結的空間。然而,當自來水系統的便利成就更進步的社會的同時,人與水之間的「直接」關係也因此散失。
本次馮老師的分享由此出發,以日本名水百選的經驗為例,借鏡其方法,思考如何由生活切入、喚回更多人與水交往的意識。名水百選始自昭和年間,其對於名水之選拔標準包含水的利用方式、生活型態、歷史故事、水質、水量、景觀、親水、居民參與程度及保護方法等。而近期日本名水百選選拔,則分成作為觀光地、作為景觀、作為秘境、作為好喝的水四類。
2023流域學校將發動水景百選(主題、尺度暫定)的活動,透過百選的行動組織更多的夥伴紀錄生活周遭的水域,並由百選選拔的過程,累積、探討水景的內涵,以及,水地景作為水文化的內涵厚度。
下午,六組流域學校成員輪番分享2022年的行動經驗。緊接著來到大地藝術季的導覽行程,由大地藝術季總策展人 龔卓軍 老師帶領與會者一路參觀總爺展區、渡拔展區及大隆田展區。也感謝沿途水計畫策展人 洪榆橙 及潛行攝影隊 沈昭良 老師的介紹。
大地藝術季歷經三年的籌備完成的策展,以倡議型的大地藝術季,從藝術的角度帶出曾文溪的議題深度,在整個展期間更是引起不同領域的關注,豐富以藝術手法捲動行動及議題深化的實踐內涵。大地藝術季閉幕,我們也期待後續與策展團隊能有持續性的協作及連結,開展更多流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