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流域走讀】水文與土地—宜蘭員山腳踏車走讀

於2017年時,全促會開始推行與發展流域學校,希望大家能認識、關心、守護周遭的環境。並於2019年時,全促會與新莊社大以及羅東社大開始了流域共學,也與經濟部水利署的水利社群計畫連結,透過全促會與兩所社大一同建立的流域學習平台,並邀請流域學校成員與關注水議題的社大一同討論參與,使關心河川議題的社大可以互相交流推行議題的方法、如何帶領學員與老師了解議題以及看見彼此的特色。

今日羅東社大的共學會中,羅東社大透過腳踏車走讀的方式,邀請宜蘭惜溪聯盟召集人康芳銘老師導覽,使新莊社大的黃昱傑主秘與全促會的夥伴更加瞭解宜蘭大湖溪水資源的價值及內城地區農地重劃的課題。共同學習或交流不同地區的環境議題與推行方法。

宜蘭伏流水與湧泉的珍貴之處

蘭陽溪沖積出的沖積扇,由礫石組成,為宜蘭內城地區豐沛的伏流水和湧泉資源奠定了基礎。第一站我們來到的是「三口埤」的湧泉池,見證了內城地區擁有源源不絕的水資源。康芳銘老師說到,當初地主想要挖採砂石,但於地上淺淺一挖後,即刻湧出泉水,因而形成湧泉池。

伏流水也會在田邊或有縫隙之處不經意地湧出,並匯流成寬大的灌溉水路,作為農田灌溉使用,最後流進深溝淨水場。康芳銘老師也說明,日治時期時,日本人在深溝淨水場的園區內留下了23公頃的森林並設置5口淺井,透過自然森林的過濾方法,使抽取後的伏流水不需再次過濾,僅需加滅菌劑後,就可提供給民眾使用,而至今這些水資源仍供給宜蘭溪北25萬居民的飲用用水。

 圖一、 「三口埤」湧泉池(全促會蕭彗岑專員拍攝)。

過往愜意的農田地景

一路上我們順著灌溉水路來到了匯流進深溝淨水場的地點。清晰看見粗首馬口鱲、台灣石賓等魚類在水路中快速游動。不常見在平原看見的筆筒樹也生長在自然湧泉旁。大家都被湧泉旁豐富的生態以及湧泉的純淨驚豔,這些與多數被加蓋的都市區域排水或都市河川的型態相差甚遠。而後,大家靜靜地踩著踏板隨著蜿蜒的農田小路,感受風、陽光、農田景致帶來感官的刺激。湧泉、寬大的灌溉水路、蜿蜒的道路、稻田以及富有生態人文意涵的竹圍圍繞農田的交織下,增添了不少愜意,也形成了獨特的水與農田相互作用的地景。

圖二、湧泉匯流進灌溉水路,最終流進深溝淨水場,供給民眾用水。灌溉水路中,魚類以及植物生長茂盛(羅東社大洪琇涵拍攝)。
圖三、騎乘在未農地重劃地區中,蜿蜒的農水路(全促會蕭彗岑專員拍攝)。

大時代趨勢與河川治理下的農地重劃

最初為了增加農業生產力,而重劃農地,透過拓寬的農水路以及改良灌溉排水,使農業機械操作與灌溉排水更加方便。重劃的過程,會整併不規則的農地,重新劃設成整齊劃一的農田邱塊,並將20%同意重劃的農地用於建設公共設施,例如農水路的配置,使每個農田都與農水路相鄰,再將土地重新分配給地主。

其實農地重劃的背後要從台灣社會轉型與河川治理計畫說起。康芳銘老師提及,因中央管河川、縣市管河川及區域排水的治理,需劃設河川治理線並施作堤防與防汛道路,為了使原有的農水路與防汛道路連接上,在劃設河川治理線後,將會進行農地重劃,然而因湧泉匯流而形成的大湖溪從未氾濫過。康芳銘老師也說明,民國60、70年為農地重劃的初期,台灣正是出口導向時期,在逐漸轉型成工業化時代下,那時的大眾並未有強烈的鄉土與環境意識,也未仔細發掘農業社會的價值。此外,蘭陽平原的農地重劃剛好遇到2000年修定的農業發展條例,可自由買賣農地,有許多外地人紛紛在宜蘭投資農地及農舍。現今宜蘭為全臺灣農舍最高密度的縣市。昱傑也分享著,當初為了提升農村生產力,鼓勵工業進駐新莊地區的農村,但過了十年的農地重劃,現在全然變成工業化的地區。

水與農田交織產生的地景,在農地重劃後開始有了變化

過了台7省道,我們隨即進入了農地重劃區,印入眼簾的景象變成開闊筆直的道路以及灌溉水路緊鄰著每個整齊劃一幾何形狀的農田坵塊。農舍建築物也一棟棟聳立在農田之中且逐漸密集。康芳銘老師說到,過往農田地景為人和自然共存與搏鬥所留下來的產物,農田中由石頭砌成的田埂更能體現前人的努力與在地智慧。過往多變化的農田水文地景與大自然緊密的關係,在農地重劃後,就稍顯較為單薄。

圖四、未農地重劃地區,沖積扇上的農地、灌溉水路、樹林的交織而成的地景(全促會蕭彗岑專員拍攝)。 
圖五、農地重劃後,筆直的農水路緊鄰灌溉排水與農地,農舍也較農地重劃年的土地較為密集(全促會阮方宣專員拍攝)。

淺層對土壤的干擾,影響宜蘭溪北25萬人的民生用水

農地重劃帶來的影響,不僅是我們跨過台7省道後,體會到農田地景的變化,同時直接影響宜蘭溪北25萬居民的飲水來源。若內城地區進行農地重劃,需要經過大規模地整地,但內城地區的伏流水與湧泉位於地表的極淺之處,因此一點點對土地的干擾,都會影響到伏流水的流動與品質。康芳銘老師說到,整地時,將會填高較低處,並鏟低較高處,土壤的翻動將會使伏流水的水質變得混濁,進而影響宜蘭人的飲水。

現實面,地主對於農地重劃的考量

然而,對於農地重劃的決定,地主也有種種現實面的考量。康芳銘老師說到,地主認為農地重劃後,地價會上漲2~3倍,但需等土地賣出後,才會有實質重劃的報酬,事實上,土地交易率通常不高。於大家此起彼落的討論中,也了解到當今現代的社會趨勢。對於離開宜蘭並移居外地的人來說,可能早已與宜蘭土地的連結逐漸薄弱。他們僅是繼承祖先在宜蘭留下的土地,若將農地重劃並賣出後,賣出的錢可以支持目前在外地的生活或家庭。對比之下,未曾移居外地的宜蘭人與宜蘭的土地以及水文的關係相較緊密,因此可能選擇保留土地。

在現實的考量以及當今的趨勢下,每個人對於農地重劃的選擇都會有所不同,而這些或多或少都會與土地情感連結的深淺有關。從中可以深思的是,如何重建人與土地的情感連結?如何引導平常不關注周遭環境或家鄉的人能認識、關心、守護所在的土地?或許重新感受土地與水文會為可行方法之一。

羅東社大採用「體驗」的方式,拉近與自然的距離

在今日的走讀中,可體會到「體驗」為重新感受土地與連結大自然的方法。吳國維校長說到,羅東社大常利用課程特性,帶領學員體驗宜蘭的好山好水,進而自然地融入社大要推動的議題。羅東社大孔明車隊的藍浩瑋老師也提及,曾經帶學員們去截彎取直的冬山河和保留自然樣貌的52甲濕地騎行,當老師問到哪裡比較漂亮舒適時,學員們多數選擇52甲濕地。或許透過親身感受後,可以加深對這片土地的情感,或開始想要了解這片土地,進而更長遠地關心這片土地上發生的事。

羅東社大一步一步慢慢推廣議題,結合學員的興趣,將議題納入班級

羅東社大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使學員們參與其中。邀請一些班級一起來關注議題,結合學員原本來社大想學習的事物,自然地將議題融入班級或成果發表中,進而推動議題。吳國維校長提及,大湖溪守護運動首先是在校內會議中提出,而後開始結合社大班級並推廣,例如結合植物班,透過導覽與植物調查,使學員了解大湖溪。社大也會在全校性的活動中,讓學員與老師參與議題討論,但前期的前置作業也須花至少3年的時間準備,慢慢地讓一些班級了解並參與大湖溪守護的議題。羅東社大也會邀請教師一同走讀,希望於課程中,老師能融入相關走讀與議題的內容。吳國維校長透露,今日的腳踏車走讀邀請浩瑋老師一起參與,也是希望老師在體驗內城的農田與水的地景後,將今日的導覽以及路線融入課程中,慢慢引導學員們認識大自然,並進一步的關注議題。

新莊社大招集對河川環境議題有興趣的人「參與」其中,逐步擴大效益

新莊社大則是一開始就會先吸引對議題有興趣的公民,而後一同將議題推廣出去, 也為民眾能親身參與、體會,並推行議題的另一種方式。昱傑分享著,新莊社大偏向由學習主體性出發,不會要求社大學員與老師回應議題,因此選擇另外或於公民週時辦活動吸引有興趣的民眾參與。例如新莊社大的散步節為社大課程外的活動,邀請老師、工作人員、協會的理監事作為夥伴,並依據地方的議題籌組路線。這樣直接參與的方式也使社大老師和學員更加瞭解議題。兩所社大都為了同一個目標而努力,希望大家能更有意識的關心周遭環境發生的事情。對此,社大推行議題的方式或許不同,而推行的辦法,或許會依循社大自身的特性發展出特有引導學員、老師、民眾關注周遭環境的方法。

圖六、於羌仔連埤,大家泡在湧泉池中分享走讀心得(羅東社大洪琇涵拍攝)。

始於體驗與感受,終於理解與關心

我們需要理解土地及水文,而非管理他們。在了解水文特性之後,或許可免去不恰當的工程以及管理,避免不僅對自然資源,更重要對人更深遠的影響。吳國維校長也提及,若內城地區真的需要重劃時,也希望能調查水文、水脈流向、土地紋理,並保留敏感地區,好好了解他們的運作特性後,依據水文環境的特性進行規劃。然而,或許目前還停留在管理水文與土地的階段,期待未來能更理解自然資源的運作與這片土地。

透過親身體會自然帶來的舒適與驚豔後,希望大家能開始好奇或有動力地想要更了解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故事以及價值,同時關心這片土地上或周遭環境發生的事情。若土地受到不適當的管理時,希望大家能更加關注,也可以採取行動保護,可能是為了自己或下一代的實質權利,也許也是為了守護環境帶給自身的感受與故事。若土地已經保留原有的價值,也希望能持續維持與保護他們,並集結更多在地或外地的力量共同前行。

相關文章

返回頂端